帶著問題清單去 抱著解決方案回

景德鎮市珠山區周路口街道創新“三位一體”工作法織密民情服務網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4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開展反詐宣傳活動(圖/受訪單位提供)

傍晚時分,景德鎮市珠山區周路口街道賽跑坦社區的路燈漸次亮起,柔和的光芒映照著居民回家的路。此前,在一次民情走訪中,居民反映這里的路燈是“失明”狀態,走訪干部當晚記錄、次日協調解決,僅用3天時間就完成了12盞路燈的更換。

近年來,周路口街道以深化網格化管理為抓手,創新民情走訪“三位一體”(問題清單+數據賦能+機制長效)工作法,將為民服務落到實處、做到細處。

建立“民情數據庫”

“我們要求干部帶著‘問題清單’下去,抱著‘解決方案’回來。”周路口街道負責人表示。

在走訪之初,該街道就明確問題導向,全體干部下沉一線,敲門入戶,確保群眾反映的問題“件件有回音、事事有著落”。

針對商業街區電動自行車亂停放問題,該街道聯合城管部門、相關物業公司規劃出2個臨時停車區,有效緩解了停車亂象。從“家門難進”到“主動開門”,從“擔心沒人管”到“相信能解決”,群眾態度的轉變,正是對走訪實效最直接的認可。

截至目前,該街道累計走訪居民3100余戶、商戶918家,收集民生訴求、矛盾糾紛、安全隱患等各類問題442項,其中42項已現場解決或限期辦結。

走訪不僅是“聽民意”的過程,更是“摸家底”的過程。周路口街道以“一戶一檔”“一企一檔”為基礎,同步建立“民情數據庫”,將居民年齡結構、從業類型、特殊需求,以及商戶經營狀況、安全隱患等信息分類歸檔,累計完善檔案1980余份,為精準治理提供有力數據支撐。

推行三項長效機制

為確保民情走訪不是“一陣風”,周路口街道在走訪基礎上建立了三項長效機制:一是訴求閉環機制,明確問題“收集—梳理—分發—反饋—回訪”五個環節的責任人和時限,確保群眾訴求閉環處理;二是錯峰走訪機制,針對上班族、夜間經營者等群體,固定每周二、四晚間及周末開展走訪,破解“走訪遇不上人”難題;三是干群聯動機制,從走訪中篩選130余名熱心居民、商戶代表擔任“平安觀察員”,實時反饋身邊問題,形成“干部主動訪+群眾主動說”的互動模式。

此外,該街道還創新推行“線上+線下”雙線問卷工作機制,通過紙質問卷精準捕捉“沉默群體”訴求,電子問卷廣泛覆蓋“繁忙群體”需求,實現“線上線下無死角、全人群覆蓋”。

截至目前,累計回收紙質問卷2747份、電子問卷387份,排查出矛盾糾紛28條、民生訴求53條,推動矛盾排查從“被動應對”向“主動發現”轉變。

服務“全天候響應”

“以前想反映問題,經常因為上班和干部‘碰不上’,現在晚上干部主動上門,問題解決得又快又好!”周路口街道云錦巷社區居民王女士說。

為解決群眾“白天沒空、晚上沒人”的走訪難題,周路口街道創新開展“夜間民情大走訪”行動,組織干部利用晚間時段深入社區、商鋪、文娛場所,聽民聲、察民情、解民憂。據統計,今年9月至10月10日,干部夜間走訪累計排查場所728家,發放安全告知函728份,發現并整改安全隱患128處;走訪居民2600戶、企業918戶,回收問卷728份,梳理矛盾糾紛3條、民生訴求5條,均已建立臺賬推進解決。

“我們做這一切,就是想讓數據多跑路、干部少跑腿、居民少煩心。”周路口街道相關負責人表示。

今年下半年以來,隨著民情大走訪工作的深入開展,這套工作法展現出顯著成效,走訪從“形式化”走向“實效化”,從“階段性”走向“常態化”,真正實現“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文/吳厚情 徐雯 記者王曉明)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