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校家社”共護學生出行安全
吉安縣推行“四維一體”交通安全協同治理模式顯成效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2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寓教于樂學習交通安全知識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速,校園周邊交通環境日益復雜,學生出行安全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今年以來,吉安縣公安局交管大隊突破傳統管理模式,以“警校家社”協同治理為切入點,整合交警、學校、家庭、社會四方力量,創新推行“四維一體”交通安全協同治理模式,為破解校園交通安全管理難題提供獨具特色的“吉安縣方案”。
“玩中學” “學中悟”
近日,記者來到吉安縣永和中學發現,校門口一面墻上“永伴安全 和行致遠”的藍色標語與“遵法守規 安全出行”的溫馨提示格外顯眼。防撞墩上,“酒駕違法 醉駕入刑”“禁止超載”等警示語生動呈現,營造出濃厚的交通安全宣傳氛圍。
在警校共建過程中,吉安縣公安局交管大隊將交通安全文化培育置于首要位置。“規則意識的最高境界是文化自覺。”該大隊大隊長羅軍表示,通過與學校攜手打造沉浸式交通安全文化場景,讓交通安全知識融入學生日常學習、生活。
永和中學的“交通安全時空隧道”文化長廊成為這一理念落地的生動寫照。長廊以交通工具的演變為主線,系統展示交通發展史與相關法規完善歷程。一側的16塊展板從秦漢“車馬限速”講到現代智能交通,另一側展板呈現交通安全知識與趣味互動。長廊柱子上,學生們繪制的交通安全主題繪畫,已成為獨具特色的“打卡點”。
“我們不僅建設硬件設施,還注重文化資源活化利用。”永和中學校長胡紅平告訴記者,永和中學通過開展專題研學等活動,傳遞文明交通理念。
該校操場一角的沉浸式“交通安全游樂區”,將交通安全飛行棋等游戲與實際交通場景緊密相連。學生們在選擇不同“道路”時,會觸發相應的交通情境。這種“玩中學”“學中悟”的方式,讓交通安全教育變得生動有趣,使交通安全意識深植于心。
校園內的“知行驛站”,巨型頭盔模型,樹上懸掛的學生自制安全標語,散落各處的“安全提醒”,共同構筑起沉浸式交通安全宣教空間。
融合教育 寓教于樂
“十次事故九次快”,如何讓學生們切身感受超速行駛的風險?日前,在永和中學八(2)班的物理課上,郭強老師通過實驗給出了答案:加速的小車模型猛烈撞擊障礙物,車速稍增,破壞力便成倍增加。這堂深入淺出的安全課,讓“拒絕超速”的安全意識在學生心中落地生根。
讓交通安全宣教超越傳統宣傳模式,深度融入學校教育體系,是該大隊“四維一體”模式的創新之舉。該大隊聯合學校充分挖掘各學科教學中的交通安全元素,在教學過程中巧妙地融入交通安全知識,并列入七至九年級課程計劃,實現交通安全教育與學科教學有機統一。
在永和中學的課堂上,交通安全被直觀地呈現出來:物理老師用“速度與安全”實驗,測算剎車距離與反應時間,用公式推導超速風險;生物課上展示血液中酒精濃度變化曲線,結合事故案例形成科學的警示;通過美術課征集“文明交通從我做起”繪畫作品,寓教于樂,傳遞安全出行理念……胡紅平表示,通過挖掘各學科與交通安全的聯系,增強學生交通安全意識。
對于交通違法行為達3次及以上的學生家長,老師會發放一份“交警溫馨提示”,由學生帶給家長簽字,再交回班主任備案。這套“違法—提示—承諾—反饋”機制,大大提升了交通安全管理質效。
科技賦能 多元共治
吉安縣公安局交管大隊積極與學校、家庭、社區合作,凝聚交通安全治理合力。
該大隊組織簽署“家庭交通安全知曉書”,將騎車佩戴頭盔、拒絕酒駕等納入家庭承諾,筑牢交通安全第一道防線;常態化組織開展全縣中小學生交通安全手勢操比賽、交通安全主題朗誦比賽等大型活動,寓教于賽。
該大隊鼓勵相關家庭參與“文明交通志愿服務”,通過“家庭作業+社區實踐”的形式,形成教育與實踐的閉環。“我們努力實現‘教育一個學生,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區’的目標。”羅軍表示。
作為千年吉州窯所在地,永和鎮將非遺文化與交通安全治理深度融合。該大隊從陶瓷燒制的“匠心工藝”中汲取靈感,將工匠精神與交通安全“精細治理”理念深度結合,致力于打造全方位、多層次、高質量的交通安全保障體系。
“匠心工藝”既被用于社會治理,還體現在文化融合上。2024年年初,該大隊創新構建“一路四方”聯合執法機制,整合多方力量,實現從“單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轉變。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吉安縣道路交通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實現“雙下降”。
此外,該大隊在吉州窯景區設置“陶藝安全課堂”,游客在制作刻有交通安全標語的陶杯時,潛移默化地學習交通安全知識。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理念的結合,成為吉安縣推進交通安全治理的一大亮點。
在推行“四維一體”模式過程中,該大隊運用科技手段提升管理效能,建設校園周邊交通安全智能監管平臺,配備交通違法行為抓拍、非標車治理、數據分析等基礎功能,為交通安全管理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和技術保障。
通過持續探索實踐,吉安縣“四維一體”交通安全協同治理新模式已初見成效。校園周邊交通秩序顯著改善,涉校交通事故大幅減少,學生及家長交通安全意識明顯增強。這條融合共治的新路徑,不僅為學生鋪就了更為安全的上下學之路,也為破解區域交通安全治理難題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案。
(文/圖 郭曼 記者黃婉瓊)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