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良:扎根鄉土的調解能手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2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人物簡介

戴明良,1950年10月生,鷹潭市月湖區童家鎮化溪村下戴村小組理事長,童家鎮第一批“法律明白人”骨干,先后獲評“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全省優秀首席法律咨詢專家”“全省新農村建設十大先進人物”等。

記錄近期矛盾糾紛調處臺賬

11月4日,鷹潭小雨淅瀝。記者驅車沿著一條墨色的柏油路來到鷹潭市月湖區童家鎮下戴村村民活動中心,一路上,路面潔凈得只看得見幾片飄零的落葉。見到下戴村小組理事長戴明良時,他正在準備一場志愿活動,精神矍鑠的他談起村里的法治建設與民生規劃,眼中不斷閃著光。

“黨和人民信任我,我就愿意多干點活。”沒有豪言壯語,唯有樸實心聲,卻道盡了這位老黨員、“法律明白人”十七年如一日的堅守與擔當。

一片公心換民心

近期,下戴村提灌站建設成為戴明良心頭的緊要事——高標準農田改造的最終成效,直接關系到村民的收成與利益,而法治思維與公平公正,正是這項民生工程順利推進的核心保障。

5個月前,童家鎮高標準農田改造啟動之初,化溪村委會腰上、下戴兩個村小組300余戶村民的700余畝土地調整分配,因涉及大家的切身利益,處理過程中遭遇了不小的難題。“土地是農民的根,重新規劃難免有顧慮,必須用公心換民心,用法治破僵局。”戴明良深知其中的復雜性,卻從未有過半分退縮。

每天清晨5時,他起床簡單洗漱后,便趕往施工現場巡查。小到施工環節的優化,大到政策落地的銜接,他都一一記錄并及時向鎮村干部反饋,與施工單位反復溝通商討解決方案。為打破村民對土地分配不公的擔憂,他率先動員3名有地的村小組干部認領次等地塊,以“黨員帶頭、干部示范”的實際行動樹立標桿。

此后的日子里,鄉間小道上總能看到戴明良奔波的身影。他逐戶登門走訪,掰開揉碎了宣講農田改造對增產增收的長遠意義,將法治的公平正義理念融入家常話中。憑著這份事無巨細的較真與推心置腹的真誠,整個土地分配過程平穩有序,未發生一起沖突事件,高標準農田改造得以順利推進。

十七年來,戴明良憑著一片公心,讓下戴村小組連續多年實現“小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無一起上訪事件、無一樁刑事案件,法治精神成為護航鄉村發展的堅實根基。

“三講四心”化解鄉鄰矛盾

“有麻煩,找戴老!”這是下戴村及周邊村民口中樸實的信賴。這份信賴,源自上百起矛盾糾紛化解后村民舒展的眉頭,更源自一位老黨員用真心、耐心與公心,為鄉鄰們撐起的法治晴空。

2020年,童家鎮某村小組發生一起惡性案件,讓積怨已久的兩大家族再起紛爭。政府部門多輪調解均無果,一場群體性事件的風險驟然增加。接到組織委托后,戴明良沒有絲毫猶豫,立即帶領鎮里的“法律明白人”骨干介入調解。

一次次上門,一次次拒絕;一遍遍勸說,一次次抵觸。但他沒有放棄,用“三講四心”(講情、講理、講法,熱心、誠心、耐心、關心)頻繁給當事人做工作。為了拉近與當事人的距離,他自掏腰包請雙方吃飯溝通;為了打消一方顧慮,他主動墊資4萬元化解燃眉之急。這份不計得失的真誠,終于融化了雙方心中的堅冰,促使他們簽下調解協議,一場劍拔弩張的糾紛就此平息。

2017年,鷹潭市第一批個人品牌調解工作室——“戴明良為民調解工作室”掛牌成立,戴明良探索總結出的“1234”工作法,將法治的觸角延伸到田間地頭、屋檐底下。工作室成立以來,他成功調解矛盾糾紛兩百余起,調解成功率超98%,群眾滿意度達100%。那些曾經的爭吵、難解的糾紛,在他的耐心調解下,都化作了鄰里間的握手言和、鄉村里的和諧安寧。

(文/圖 記者劉俊辰)

編輯:聶琪

校對:衷麗萍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