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N” 讓學法融入生活

萍鄉市湘東區探索基層普法新路徑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12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湘東區法治主題街區(圖/鄭小丫)

喝一杯奶茶,杯套上印著生動的反詐口訣;看傳統皮影戲,演的是貼近生活的普法內容;刷一下身份證,就能和律師視頻連線,免費咨詢法律難題……11月4日,記者來到萍鄉市湘東區,一幕幕新意十足的普法畫面映入眼簾,這些看似“跨界”的組合,如今正匯聚成一股融入日常生活的法治之風。

目前,湘東區正摒棄“發傳單、拉橫幅”的傳統模式,以“法治+N”的創新實踐,將普法從單向灌輸變為雙向互動,努力打通法律服務的“最后一公里”,讓法治精神從“有形矩陣”真正走向“有效治理”。

讓學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

在湘東區,普法方式變得越來越接地氣,一個個曾經讓人覺得嚴肅甚至有些距離感的概念,如今通過“法治+N”的創新實踐,以各種生動有趣的形式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在湘東區法治主題街區,孩子們在“法治跳房子”的格子里,記住了未成年人保護法的要點;居民們在“法治長椅”上小憩時,便能了解消費者權益保護知識;“反詐奶茶店”“普法咖啡店”更是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網紅點。這種“法治+生活”的“沉浸式”普法,讓法律知識如春風化雨,自然融入群眾的生活。

除此之外,湘東區還不斷探索“法治+非遺”,致力于將法律知識融入非遺中。在區司法局的協助下,湘東區皮影傳承人丁武創作出了《沈家本立法》等普法皮影戲。“沒想到效果出奇的好。現在我們還編排了《魚的眼淚》《信訪工作條例》等作品,用皮影講故事,大家更容易理解法律到底怎么用。”丁武說。

湘東區普法創新的腳步不止于街頭,更走向了數字云端。在湘東區法治街區的“有法幫你”法律服務驛站,一臺24小時開放的“無人律所”自助終端設備,成了百姓身邊的“法律顧問”。居民刷身份證后,即可通過視頻與在線律師實時溝通,還能下載、打印常用的法律文書模板。

“近一年來,這臺機器服務了400多人次,婚姻家庭、鄰里糾紛、勞動維權是咨詢最集中的領域。”湘東區司法局普法依法治理股的工作人員介紹。為解決部分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驛站還配備了志愿者提供操作指導。今年上半年,湘東區60多歲的陳大爺在志愿者幫助下,通過“無人律所”連線律師,詳細咨詢了困擾他許久的宅基地問題。“律師講得明明白白,還幫我打印了相關法律條文,這機器真神了!”陳大爺滿意地說。

普法不僅要“走新”,更要“走心”。“這些場景化設計,不是為了好看,而是為了讓法律知識在互動中入腦入心。我們希望把普法陣地建在群眾身邊,讓學法成為一種生活習慣,而不是任務。”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探索將把普法融入助農直播

“最大的改變,是老百姓‘用法意識’和對我們信任度的雙提升。過去群眾遇事習慣找熟人、托關系,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第一反應是‘找法’、咨詢法律渠道。”上述工作人員表示。

推動居民從“人情社會”思維向“法治社會”思維的轉變,這種變化正是湘東區所追求的。普法工作不再滿足于建了多少陣地、搞了多少活動,而是更加關注這些投入是否真正轉化為基層治理的效能,是否增強了群眾“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意識和能力。

未來,湘東區計劃將“法治+N”的“N”延伸至更廣闊的領域。“下一步,我們特別想探索‘法治+鄉村振興產業’。”上述工作人員透露,“很多村民搞種植、跑銷售,常遇到合同糾紛、貨款拖欠等問題。我們希望能把普法融入助農直播等場景,請法律專家現場解答,讓普法直接為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湘東區的“法治+N”普法模式證明:普法,可以很潮、很暖、很實。新時代的普法工作唯有緊扣時代脈搏、貼近百姓生活、回應真實需求,才能讓法治成為社會治理的堅實根基和百姓心中溫暖的依靠。

(鄭小丫 記者廖世杰)

編輯:聶琪

校對:陳衛星

復審: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