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知‘淋雨’的苦,想為他們‘撐傘’”

省吉安監獄一刑滿釋放人員出獄半年后創辦服裝廠 吸納刑滿釋放人員就業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04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開欄語

幫助服刑人員在刑滿釋放后重新融入家庭、順利回歸社會,是維護社會和諧安定的重要舉措。江西立足社會治理實際,構建了一套完整有效的刑滿釋放人員安置幫教工作模式,幫助推動刑滿釋放人員從“回歸社會”穩步邁向“融入社會”。今日起,本報開設“新生·歸途——江西安置幫教暖心記”專欄,報道我省安置幫教的暖心故事。

10月28日,在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逸峰服裝廠的廠房內,工人們正全神貫注地加工衣服,縫紉機的“噠噠”聲此起彼伏。這里是刑滿釋放人員袁玉峰用心打造的創業天地,也是他和其他刑釋人員重新融入社會的希望之地。

重返監獄招聘

10月28日8時許,袁玉峰安排完一天的工作,便前往江西省吉安監獄門口,因為當天是他和刑釋人員李某約定好的日子。

時間回溯到10月15日,在全省監獄臨釋人員安置幫教就業招聘會江西省吉安監獄分會場,刑滿釋放半年多的袁玉峰回到他曾經服刑的地方進行招聘。當他在獄內現身時,不少曾經熟悉的服刑人員既感到驚訝,又被他的創業經歷吸引。招聘會上,袁玉峰的逸峰服飾廠展位前人頭攢動。“包吃包住,月薪5000元至10000元”,他開出的條件吸引了眾多臨釋人員的目光。臨釋人員李某當場和他簽訂了就業意向書。

“我曾‘淋過雨’,深知回歸之路的苦悶、艱辛與迷茫,所以我特別想為他們‘撐起一把傘’。” 袁玉峰在談及創業初衷時,眼中閃爍著堅定的光芒。那一天,袁玉峰與50余名臨釋人員達成了用工意向。

10時許,監獄大門緩緩打開,李某走了出來。袁玉峰快步迎上,給了他一個大大的擁抱。“謝謝你來接我,我想回家一段時間,等回來就去你的廠里上班。”李某的聲音中帶著一絲期待與忐忑。

“好好和家人團聚,我這里隨時歡迎你來。”袁玉峰拍著李某的肩膀,兩人約定一個月后就來上班。

學了技能創辦服裝廠

2014年9月,年僅21歲的袁玉峰因犯罪,被法院判處有期徒刑14年。在吉安監獄服刑期間,他積極接受改造,通過不斷學習和實踐,熟練地掌握了服裝制作的技能。因表現突出,袁玉峰先后4次獲得減刑,于今年3月3日提前走出高墻,重獲自由。

出獄前,袁玉峰的管教民警、六監區監區長王恒進語重心長地說:“你還年輕,出去后好好生活,有什么困難也可以來找監獄。”

出獄后,袁玉峰面臨著重新融入社會的挑戰。“在里面將近12年,出來后微信都不會用,說不迷茫是騙人的,但我就是不服輸。”袁玉峰告訴記者,他想開辦服裝廠,吸納和他一樣的刑釋人員就業。

在短暫與家人團聚后,袁玉峰前往浙江的服裝廠打工,重點學習管理經驗、工序安排等。積累到一定經驗后,8月份,袁玉峰開始籌備創辦服裝廠。最終在吉安市吉州區興橋鎮租了兩個店面,一間作為工廠,一間作為倉庫。

9月29日,服裝廠正式開業。“當時我們廠里才5名工人,都是和我一樣的刑釋人員。廠房偏僻,招不到工人,我就既當老板又當工人。”談起創業經歷,袁玉峰侃侃而談。

“雖然起步難,但是開業后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幫助。”袁玉峰告訴記者,“在一次吉州區司法局的回訪電話中,我抱怨了幾句廠房偏僻招工太難了,結果幾天后在十幾公里以外的地方出現了我們服裝廠的招工宣傳單。通過政府的幫助,現在我的工廠已經有16名工人、26臺設備了。”

重拾融入社會的信心

在逸峰服裝廠里,刑釋人員不僅找到了工作,更找到了重新融入社會的信心和希望。

刑釋人員王某曾四處應聘工作,但都因為需要無犯罪記錄證明而被拒絕。一段時間內,王某在家里無所事事。

在接到袁玉峰的邀請后,王某來到廠里上班。“包吃包住,上個月拿了5000多元,在這里我不會感受到異樣眼光。”王某說道。

“出獄后,能找到工作就是找到了尊嚴。”逸峰服裝廠的工人里大部分是刑釋人員。對于未來,袁玉峰也有著清晰的規劃和目標。“我希望在未來一年到兩年,能將企業擴大到1000平方米,員工數量增加到七八十人。讓更多和我一樣的人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找到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沒想到,出去才短短五六個月,袁玉峰真的把廠辦起來了,確實給了很多刑釋人員和服刑人員一種正向激勵。”王恒進告訴記者。

袁玉峰用自己的行動,展示了刑釋人員在社會中的價值,也證明了社會對刑釋人員的包容和接納。

(記者方維芳)

編輯:聶琪

校對:衷麗萍

復審: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