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萬余名社矯對象回歸社會

江西社區矯正工作獲司法部肯定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11月03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10月31日,江西省司法廳召開“社區矯正這五年”新聞發布會。社區矯正法頒布施行5年來,全省各級司法行政機關將社區矯正工作融入平安江西、法治江西建設大局,建立了具有鮮明江西特色、契合江西實際的社區矯正工作模式,得到了司法部肯定,取得了顯著成效。

5年來,全省累計有8.7萬余名社區矯正對象解除矯正順利回歸社會,目前在矯2.3萬人,社區矯正期間重新犯罪率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構建“2+5+N”教育矯正模式

2020年,省市縣三級全部組建了黨委政法委書記擔任主任,政府分管領導和法院、檢察院、司法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擔任副主任的社區矯正委員會。2021年,省市縣三級全部成立了具有獨立執法主體資格的社區矯正機構。

制度體系建設方面,我省先后出臺《江西省社區矯正工作實施細則》《關于加強社區矯正執法銜接的若干規定》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教育矯正上,堅持“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常態化開展形勢政策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職業技能教育,構建了全省統一的“2+5+N”教育矯正模式。截至目前,全省95%以上地區組織開展了分類教育,建立了交通肇事、網絡詐騙、賭博、盜伐林木、故意傷害等5大犯罪類別教育體系。我省還為每名社區矯正對象建立針對性的教育矯正小組,制定個性化的教育矯正方案,逐步實現教育幫扶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5年來,全省累計建立教育矯正小組11.1萬個,開展集體教育125萬人次、個別教育82萬人次、心理輔導45萬人次,公益活動132萬人次。

建立就業幫扶基地362個

我省認真貫徹落實社區矯正法對就業困難社區矯正對象幫扶的要求,把就業作為降低重新犯罪風險的重要措施,充分運用“5+2就業之家”,讓社區矯正對象享受無差異化的就業服務,引導其在“家門口”實現充分就業。5年來,全省累計開展各類技能培訓3.6萬人次,建立就業幫扶基地362個。

在未成年人社區矯正工作方面,全省用心用情教育、感化、挽救每一名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嚴格落實未成年人社區矯正特別規定,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等情況制定了“一對一”矯正方案,在嚴格教育矯正的同時,充分保護其復學、升學、就業權利。例如,新余市司法局牽頭,聯合新余市人民檢察院、新余市教育部門出臺《新余市保障社區矯正對象平等就學權利的若干意見》,推動保障未成年社區矯正對象平等就學權利制度化。

社區矯正中心實現全覆蓋

在場所保障方面,全省100%的縣(市、區)建立了社區矯正中心,93%的縣(市、區)按照司法部《社區矯正中心建設規范》,建設了分區合理、功能齊全、運行規范的社區矯正中心,執法場所實現了從“單一監管”向“標準化、規范化、智能化”的轉變。

在科技支撐上,我省以智能化賦能社區矯正,在全國率先部署開展省級“智慧社區矯正中心”建設三年專項行動,建設了縱貫省市縣鄉四級執法監管系統、指揮系統、督察系統,實現“智慧矯正、智享數據、智能管理”,目前,100%的縣級社區矯正機構建立了指揮中心,100%的社區矯正對象納入了信息化管控,與人社、民政、醫保等15個部門打通了數據共享通道。

5年來,省司法行政部門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積極對接公檢法等政法機關、民政人社衛健等職能部門、工青婦等群團組織、村(居)民委員會等自治組織、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平臺以及各類社會組織,建立了以“部門配合、專群結合”為特點的社會參與新格局。全省共有102家社會組織參與社區矯正工作,打造了“黃絲帶幫教”以及九江市“紅馬甲”、上饒市“德法共建”、宜春市“太陽花”、撫州市“玉茗花”等一大批社會化幫扶項目品牌。

另外,在群眾參與方面,5年來全省還有1.8萬名社會志愿者參與了社區矯正工作,幫助社區矯正對象回歸社會融入社會。

(首席記者王琨)

編輯:聶琪

校對:衷麗萍

復審:吳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