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群靠譜的人
——大余縣返鄉創業“新農人”群像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10月14日 | 制作: 何山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深秋的贛南大地,風和日麗。行走在大余縣鄉間,金邊瑞香芳香四溢,黃金百香果綴滿藤架,中草藥材綠意盎然……一個個特色產業如雨后春筍,為鄉村振興注入蓬勃活力。而這背后,是一群靠譜的“新農人”,他們有技術、懂市場、懷鄉情,在外闖蕩多年、事業有成,選擇回歸鄉里,帶領群眾共闖致富路。近日,記者走近3名返鄉創業“新農人”,聆聽他們的創業故事。
“禧春這年輕人,靠譜!”
“家人們,這就是咱們大余的金邊瑞香,葉鑲金邊、花開祥瑞,擺在家里滿室生香!”在黃龍鎮長勝村的旺旺花圃里,賴禧春舉著手機穿梭其間,直播間里,詢單、點贊不斷刷屏。
這位“金牌花主播”,曾在珠三角地區從事綠化園藝工作多年。2018年賴禧春返鄉時,看到父母年事已高,難以繼續照料經營了30多年的花圃,便毅然決定:返鄉接班,讓家里的“美麗事業”在網上開花。
創業初期,賴禧春屢屢碰壁:面對鏡頭語塞,一場直播沒幾個人看,訂單屈指可數。正當他發愁之際,縣里送來“及時雨”:縣就業創業服務中心開展直播、拍攝、剪輯等電商技能培訓,縣花卉和果業中心多次組織外出學習先進種植技術和電商運營模式。
“跟著專業團隊學,慢慢摸清了門道。”賴禧春邊學邊練,逐漸掌握了直播技巧和各大電商平臺的運營規律,還大膽推動種植技術革新,把傳統魚塘泥換成自研輕質配方土。“這一改,效果立竿見影!”賴禧春笑著說,新配方土不僅減輕了重量,降低了快遞成本,還讓金邊瑞香花苞更勻稱、葉色更鮮亮,網銷競爭力大增。
2024年,賴禧春通過線上電商平臺和線下批發渠道,共銷售金邊瑞香成品花和花苗超11萬盆,總銷售額超70萬元。自己成功的同時,他不忘帶動鄉鄰,組建起10人的專業電商團隊,統一標準、品牌與銷售,帶領周邊花農抱團發展。南安鎮老花農曾凡健在他的指導下,種植品質提升,線上銷量翻番。“過去靠傳統批發,年利潤才3萬元,現在在網上賣,一年能掙6萬多!禧春這年輕人,靠譜!”曾凡健說。
“詩清辦事,我們放心!”
在樟斗鎮橫江村的黃金百香果基地,藤蔓纏繞,果香四溢,一顆顆青中透黃、圓潤飽滿的果實掛滿枝頭。基地負責人朱詩清正帶領十多名村民忙著采摘、裝筐,田間地頭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2022年,為照顧患病的父親,朱詩清辭去上市公司的工作回到家鄉,開辦了一家農資店。走村串戶中,他看到部分果園閑置,深感惋惜。“樟斗水土好、光照足,為什么不發展特色種植?”帶著這樣的想法,他結合自身在農牧行業的經驗,將目光投向了黃金百香果——風味佳、效益高、市場俏,非常適合本地種植。
2023年10月,朱詩清率先在蕉坑村流轉15畝土地試種百香果。然而,創業之路并非一帆風順,暴雨冰雹接連襲擊,導致棚塌苗損。關鍵時刻,鎮黨委、政府及時幫扶,協調重整土地、修復設施,并邀請農技專家前來指導。
“政府這么支持,我絕不能放棄!”重振信心的朱詩清干脆住在基地,日夜鉆研管護技術。2024年下半年,黃金百香果迎來豐收,年產量超1.5萬公斤,產值30余萬元。
實實在在的效益打動了村民,但技術和銷路仍是大家的顧慮。朱詩清主動聯系專家開展培訓,并與農戶簽訂保價收購協議,徹底打消村民后顧之憂。“詩清辦事,我們放心!今年跟著試種30畝,首茬產值就有38萬元!”蕉坑村村民張龍劍高興地說。
如今,樟斗鎮黃金百香果種植面積已達100畝,通過“黨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帶動60余戶農民增收。“接下來將打造300畝標準化示范園,建設統一育苗基地,讓黃金百香果走出深山,帶動更多鄉親共同致富!”對于未來,朱詩清信心十足。
“跟著新生干,心里特別踏實!”
走進浮江鄉浮江村,連綿的藤蔓攀架而上,綠意鋪滿坡地,生機盎然。“瞧這粉防己,莖粗葉茂,明年肯定是個豐收年!”彭新生撥開葉片,仔細查看。作為全村第一個規模種植中藥材粉防己的帶頭人,他眼中滿是信心。
早在2014年,彭新生就在廣東南雄從事中醫藥養生行業,深知中藥材市場需求大、前景廣。2018年2月,得知村兩委換屆,他懷著“為家鄉盡一份力”的念頭,毅然返鄉參選。成為村干部后,他一邊走訪調研,一邊思索如何盤活資源、帶動村民增收。一次上山途中,腳下的土地觸動了他的靈感:“這片土地,能不能種中草藥?”
為把“金點子”落到實處,彭新生與其他村干部多次前往各地考察中藥材市場。幾經比對,最終選定“耐儲存、風險小、效益穩”的粉防己。
“對農民來說,風險低、前景好、易推廣,才是真正靠譜的產業。”彭新生說。粉防己是多年生草本植物,能祛風止痛、利水消腫,還“耐等待”——三年一收,市價不佳時可繼續留土生長,年份越久藥效越足、價值越高,為農戶筑起一道“風險防護墻”。
2022年春,彭新生帶頭在荒山坡上試種3畝粉防己。面對種植技術空白,他多次前往外地跟班學習,回到家又繼續研讀專業書籍,硬是“啃”下了關鍵技術。
2024年底,粉防己迎來首茬豐收,畝產達750公斤。對于愿意參與種植的村民,彭新生從整地、選苗到除草防病全程提供指導,還推廣密集種植法以提升產量。“新生不僅教技術,還包銷售,跟著新生干,心里特別踏實!”村民鐘香濤起初擔心缺乏經驗、怕虧損,在彭新生的帶動下試種20畝,預計畝產可達1250公斤,按目前市場價每公斤40元算,產值可達100萬元。
如今,在彭新生的示范帶動下,浮江鄉竹木村、山南村等周邊村民紛紛加入,中草藥種植規模已從最初3畝發展至150畝。“將來還打算引進白蘞、黃精、天冬等新品種,籌建初加工車間,提升產品附加值。”望著滿山綠意,彭新生目光堅定。
…………
在大余,越來越多返鄉“新農人”扎根鄉野、綻放光彩,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這群返鄉創業的靠譜“新農人”正攜手群眾,共繪產業興、鄉村美、農民富的燦爛圖景。(彭青蕓 全媒體記者 張海光)
編輯:何 山
復審:朱 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