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琴:“三產融合”打破傳統農業發展天花板

來源:  中國新三農     |    日期:  2025年09月25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從泰和烏雞生態養殖到深尋農產品深加工,從于都富硒產業到新余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江西省生態農業以“循環經濟模式”,不斷釋放發展新動能。

7月7日至13日,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主題采訪活動走進江西,先后探訪了樟樹市仁和集團、吉州區釣源古村、吉安市木林森實業有限公司、泰和烏雞生態養殖與深加工基地、興國縣紅興谷研學營地、于都縣富硒產業園、會昌戲劇小鎮、尋烏縣深尋農產品加工產業園、贛州智能家居產業園等地,見證了江西城鄉經濟全面發展的活力和張力。作為隨行專家,南昌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第三方評估中心副主任肖玉琴全程參與了調研。

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獨家專訪時,肖玉琴表示,工業裝備升級持續重塑贛鄱大地農產品價值鏈,“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以下簡稱“三產融合”)正打破傳統農業發展天花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三產融合”是鄉村振興的“必答題”,也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賽道”。江西的實踐證明,只有當工業效率、農業生態、服務體驗深度融合,才能真正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而高校的責任,正是為這場變革培養更多“懂技術、愛農村、能扎根”的新農人。

打破傳統天花板 “三產融合”延長農業產業鏈

“三產融合”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化學融合,展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中國工業報:2025年“活力中國調研行”江西主題采訪活動一路下來,給您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您有哪些全新感受?

肖玉琴:此行,最觸動我的有兩個方面,一是生態農業的“循環經濟模式”,二是產業發展中的新質生產力動能。

“循環經濟模式”令人印象深刻,它將畜禽糞污轉化為清潔能源和有機肥料,雙向聯動上游養殖企業和下游種植企業,走出了一條“廢棄物-能源-肥料-種植”的生態循環發展新路徑。“新質生產力動能”令人振奮,此行我深刻感受到科技創新和模式創新正在重塑產業格局、提升發展效能。

現代產業發展已從“單點突破”轉向了“生態重構”。無論是泰和烏雞的“生態養殖+深加工+品牌營銷”全鏈布局,還是于都富硒產業的“農業+加工+電商/研學”田園綜合體探索,都印證了“三產融合”不是簡單相加,而是化學融合,展示了城鄉融合發展的新態勢。

中國工業報:“三產融合”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產生了哪些推動作用?“三產融合”如何打破傳統農業發展的局限?

肖玉琴:以泰和烏雞為例,傳統養雞業局限在賣活雞或者冰鮮雞,附加值低、風險高、能觸及的市場有限。而“三產融合”后,泰和烏雞有了完整的全產業鏈:一產“生態養殖”,確保泰和烏雞的優質原料;二產“深加工”,通過深度加工制作,開發烏雞布丁、烏雞酒、烏雞肽等百余種烏雞產品,將初級農產品轉化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健康食品、生物醫藥原料等,價值倍增;三產“服務增值”,通過品牌營銷、電商物流、文化體驗等,拓展泰和烏雞的市場半徑,提升其品牌溢價。如此一來,烏雞產業突破了養殖規模、地域銷售、價格波動的傳統天花板,躍升為覆蓋大健康領域的地方支柱產業。

農業、加工業、服務業三個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在此次調研中很普遍,以前常常聽說做農業不賺錢,但是現代農業通過“接二連三”,是有可能打破生產、加工、銷售各環節割裂局面的,農業通過基于消費者需求的“三產融合”,豐富產品品類,增加新業態,延長農業產業鏈,拓展農業產業功能,從而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為農民增收,為企業創利。

“三產融合”正在打破傳統農業發展天花板,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價值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打破傳統的產業界限,將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等環節在當地串成“一根藤”,讓利潤更多地留在當地;二是創造多元就業機會,拓展百姓和企業的增收渠道,讓縣域經濟從“土里刨食”轉向“產業生金”;三是提升縣域經濟的產業韌性與抗風險能力,讓縣域產業從“一籃雞蛋”變成“一方樹林”,就算一產波動,二產、三產也能頂上保收入;四是優化城鄉要素配置,把城里的人才、資金、技術等“引下鄉”,讓青年人才返鄉入鄉建工廠辦企業、做電商開直播,興文旅搞鄉創,盤活城鄉資源;五是塑造區域公用品牌,提升綜合競爭力,把“土特產”變成“金招牌”。“三產融合”從根本上改變了縣域經濟過度依賴單一產業,尤其是初級農業,或資源消耗型工業的脆弱結構。

中國工業報:當前,“三產融合”在要素流動、產權改革、利益聯結等方面存在哪些深層障礙?從江西改革實踐來看,您認為需要從哪些方面進行制度創新?

肖玉琴:當前,“三產融合”在要素流動、產權改革、利益聯結等方面的確存在一些深層障礙。

第一,土地要素流動障礙。設施農業用地、點狀供地政策落地難,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用于二三產業配套的機制尚不完善;第二,資本要素配置障礙。農業及融合項目融資難、融資貴,社會資本進入有顧慮,風險分擔機制還不健全;第三,人才要素激活障礙。普遍缺乏懂技術、會經營、善管理的復合型人才,引用留都存在不少現實難題;第四,產權障礙。農村集體資產產權,特別是無形資產、資源性資產,權屬界定、評估、交易流轉的機制不清晰,制約著入股合作;第五,利益聯結障礙。“公司+農戶”模式的合作穩定性還不高,公司和農戶之間的實力懸殊,利益分配往往失衡,農民難以穩定分享二三產業的增值收益,合作社帶動能力有限。

從江西實踐看,構建“政府有為、市場有效、企業有利、農民有得”的長效動能,已經進行了很多制度創新。例如深化集體林權“三權分置”改革,開展林業經營收益權質押貸款業務,創新林業碳匯、貸款保證保險等金融產品,建立區域性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促進要素規范流轉,探索村集體居間服務模式,構建“農戶+集體經濟組織+社會化服務組織”三方利益聯結機制等。

推動標準化生產 工業裝備重塑農產品價值鏈

工業裝備升級,從根本上重塑了農產品價值鏈,使其從依賴產量和價格競爭轉向依靠品質、特色和品牌價值競爭。

中國工業報:在打通“農產品增值鏈”過程中,工業技術改造發揮了哪些作用?工業裝備升級如何重塑農產品價值鏈?

肖玉琴:在打通“農產品增值鏈”的過程中,工業技術改造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推動標準化生產。自動化、智能化的加工設備和精準的環境控制系統確保了產品規格與品質的一致性。例如,于都縣江西都夏園食品有限公司搭建了7000多平米的果蔬智慧分揀中心,引進了“AI+近紅外光譜技術”,給果蔬做CT,根據果實汁水、果肉品質進行精準分級,為后續深加工和品牌溢價奠定基礎。

提升產品附加值。精深加工裝備能將初級農產品轉化為高價值產品。例如,生物酶解設備能將泰和烏雞肉制備成小分子活性肽,將烏雞的價值從傳統的食材提升至高端保健品原料,附加值成倍增長。

保障質量安全。物聯網傳感器、機器視覺檢測、區塊鏈溯源系統等工業級技術裝備實現了生產全過程的實時監控、風險預警和來源追溯。消費者掃碼即可知悉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全鏈條信息。

工業裝備升級正是通過實現生產的精準可控、產品的深度開發和質量的可視可信,從根本上重塑了農產品價值鏈,使其從依賴產量和價格競爭轉向依靠品質、特色和品牌價值競爭。

中國工業報:工業資本、技術、管理、市場渠道等關鍵要素,如何有效應用于農業領域?如何確保“反哺”的長期性和互利性?

肖玉琴:“工業反哺農業”要取得實效,核心是構建基于市場邏輯、互利共贏的要素流通與價值共創體系。在具體實踐中,工業資本、技術、管理以及市場渠道等關鍵要素的整合與注入,主要通過工業資本主導的產業化項目實現。要素流動的核心驅動機制在于清晰的經濟效益與市場競爭力的強力牽引。

確保“反哺”長期性與互利性的根本,在于這些模式都成功建立了基于市場規則、以“價值創造”為核心的自我造血能力。工業要素的注入提升了農業的資本密集度、技術含量和組織化程度,這是所謂的農業工業化。而農業則為工業資本開辟了新增長空間、提供了穩定優質的原料或應用場景,這就是所謂的工業農業化。這種深度的雙向賦能與融合,是“反哺”得以持續的內生動力源泉。

中國工業報:針對地方經濟“三產融合”發展中的人才“引育留用”難題,您認為高校應如何助力?

肖玉琴:地方“三產融合”中,高校宜緊扣地方需求,以靶向培養與項目育人破解人才困境。

專業設置上,應打破學科壁壘,開設“智慧農業工程”“農文旅融合運營管理”等微專業,避免人才“懂技不懂市、懂管不懂產”。課程體系嵌入項目制學習單元,強化實踐導向,增設農業科技應用、農村電商運營等實務課程,輔以“鄉村振興案例研習”“縣域經濟專題”等特色課程。

實踐中,應進一步加強與地方共建產教融合基地,推行“項目制”,讓學生團隊深度參與“農文旅品牌設計”“富硒產品營銷”等真實項目,既錘煉跨域技能,又增強對地方產業的認同,最終培育出“下田能操控智能農機、進廠可調度加工設備、上線善引爆農品流量”的多面手人才。

中國工業報記者  余娜)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全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