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打假”邀約竟是連環騙局
樂平一女子輕信“穩賺不賠”被騙2萬元 民警:要求下載第三方軟件的客服都是騙子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09月18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漫畫/劉晨陽
“本以為找到了致富捷徑,沒想到掉進了詐騙陷阱。”9月12日,在樂平市公安局接渡派出所內,李女士向民警講述自己被“職業打假”騙局套牢的全過程。這場以“月入過萬”“輕松索賠”為誘餌的騙局,讓李女士損失2萬元。
天降“商機”
8月25日,家住樂平市的李女士在朋友圈刷到一條“職業打假人阿楠”發布的“財富秘籍”:“購買指定假貨,憑鑒定報告向商家索賠,假一賠三穩賺不賠。”其中的“成功案例”和“收益截圖”讓李女士心動不已。李女士雖有疑慮,但被收益吸引,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聯系了“阿楠”。
“對方說話特別專業,還主動介紹事成后的分成比例。”李女士回憶道,溝通過程中,“阿楠”首先確認李女士是否成年、是否了解過打假行業,得到了“成年且未接觸過該行業”的答復后,“阿楠”發了1張圖片給李女士。圖片的內容是大牌美妝“打假教程”,用花色字體展示,包含操作流程、打假保障、打假利潤。
“阿楠”給李女士提供了某平臺購物鏈接,一款標價1299元的不知名美妝護膚品眼唇霜。“阿楠”讓她正常購買該商品,收到貨后,職業打假團隊會給她發來一份檢測報告。憑借該報告,李女士可以申請“假一賠三”,拿到三倍賠償后按照三七分成,李女士拿七成。之后,李女士可以繼續申請退貨退款或者僅退款,拿回購買商品的錢。
“別擔心,我們是專業的,這家店鋪確實是售賣假貨的,我們會出檢測費用和樣品費用。”“阿楠”見李女士猶豫,便承諾就算拿不到賠償也能退貨退款,絕對不會虧。這種“穩賺不賠”的承諾徹底打消了李女士的顧慮,她按照指示拍了3單,支付了3897元。
8月27日中午,“阿楠”稱貨物前一日已到中轉站,詢問李女士是否已收貨。李女士表示并未收到,“阿楠”又讓李女士添加其釘釘號,并稱他全天在線,聯系更方便。次日,商品到貨后,“阿楠”給李女士發來一段開箱視頻,讓她立即確認收貨,并將開箱視頻發給商家,表明該眼唇霜是送給朋友的禮物,朋友已經開箱使用。同時,“阿楠”發來一份蓋有紅色公章的“權威鑒定報告”,以消除李女士疑慮。
精心設計的騙局
8月30日,“阿楠”給李女士發來一張顯示臉部泛紅潰爛的圖片,并發來索賠話術,讓她將文圖一起發給店鋪客服。當李女士聯系店鋪客服申請賠付時,對方表現出很震驚。李女士按照“阿楠”發來的話術,表示導致她臉部過敏的眼唇霜已經送去檢測。等商家詢問檢測結果時,李女士將“阿楠”發來的名為“廣州工業微生物檢測中心”的檢測報告轉發給對方。此時,商家想與李女士協商退款,不準備賠償。
“不行,我已經收貨了,咱們構成完整交易行為,你屬于欺詐消費者,必須依法‘假一賠三’。”“阿楠”又發來新的術語,讓李女士發給商家,要求“假一賠三”。隨后,商家迫于壓力,同意“假一賠三”。商家還讓李女士下載一款辦公軟件,在該軟件上協商賠償流程,并通過第三方打款,防止出現二次打假賠償的情況。
李女士在釘釘上把商家發來的操作流程圖發給“阿楠”,詢問是否按照商家指示操作。“阿楠”告訴李女士,現在的商家很謹慎,這是其保留證據的方式,此前打假時也常常遇到,屬于常規手段,讓李女士配合商家操作。
為盡快拿到賠償,李女士按要求下載了指定的辦公軟件,并開啟語音對話。她在“客服”指導下進行“退款操作”時,對方發來轉賬失敗截圖,顯示“您的賬戶信用不足,完成‘認證’和‘激活’才能到賬”。對方還發來二維碼,讓李女士轉賬刷流水,以激活賬戶。李女士問“阿楠”,這樣的操作是否合規、安全。“阿楠”立即舉例子回應,并表示:“別擔心,商家的實名我們都知道,要是敢騙錢,我們就起訴。”李女士放下心來,按照流程轉賬,起初每筆轉幾百元,但商家說賬戶仍未激活。商家又提出增加轉賬金額,讓她每筆轉千元以上。
警方揭秘詐騙產業鏈
轉賬過程中,李女士收到了銀行短信提醒,讓其慎重付款,謹防詐騙。李女士再次聯系“阿楠”,并把短信截圖發給他,詢問為何收到了防詐騙提醒。“阿楠”解釋,此為正常現象。此時,李女士有了疑慮,問“阿楠”是否和商家是一伙的。
“阿楠”立即表示,他不可能和商家是一伙的,不然為何還要帶她打假。李女士再次相信“阿楠”,繼續轉賬。當轉了十余筆資金共計2萬元時,商家仍然讓李女士繼續轉賬。這時,李女士再次質問“阿楠”是不是騙子。見李女士不會再轉賬,已經沒有利用價值,“阿楠”不再回復李女士的消息。
李女士這才如夢初醒,而“阿楠”和“客服”已將她拉黑。于是,李女士找到某平臺官方客服詢問該店鋪相關情況。核實后,對方同意為李女士退還貨款,并讓她報警。
8月30日,李女士向樂平市公安局接渡派出所報警。民警陳啟明指出,這是一起典型的以“打假”為誘餌實施詐騙的案件,有完整的詐騙產業鏈,商品鏈接、客服、鑒定報告均是騙子偽造的,他們利用被害者“貪便宜”“怕風險”的心理,通過“專業話術”“權威文件”等騙取資金。騙子行騙過程中,并非沒有破綻,鑒定報告偽造痕跡明顯,假裝震驚后同意“假一賠三”。被利益蒙蔽雙眼的李女士,一次次掉進騙子精心布置的陷阱,最終損失2萬元。
“所謂‘職業打假’門檻極高,需要專業的法律知識和證據收集能力,絕非普通人能輕松涉足。”民警表示,任何要求下載第三方軟件、共享屏幕、轉賬“認證”的客服都是騙子。處理售后務必通過官方平臺,切勿與陌生人私下交易。
這場騙局中,騙子利用李女士“穩賺不賠”的心態騙取錢財。從對方制造的“打假商機”到開啟語音對話,每個環節都暗藏玄機。民警指出,職業打假本身存在法律風險,未經專業培訓盲目參與極可能觸犯法律。天上不會掉餡餅,面對“輕松致富”的誘惑,多一分警惕、少一分貪念,才能避免成為騙子的“獵物”。
目前,該案正在進一步偵辦中。
(文/程婭瓊 傅斯瑤 記者程呈)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全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