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與抗洪精神深情共鳴
九江主場2.8萬人唱響《為了誰》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09月17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9月13日晚,贛超小組賽最后一輪,雖然九江隊主場0∶1負于上饒隊,但現場2.8萬名球迷齊唱《為了誰》,歌聲嘹亮,讓賽場氛圍達到高潮。
“泥巴裹滿褲腿,汗水濕透衣背,我不知道你是誰,我卻知道你為了誰……”燈光驟亮,歌聲響起。綠茵場中央,一排排身著迷彩服的“戰士”肩并肩,以身體筑成人墻,扛沙袋、堵管涌,動作鏗鏘有力……中場時段,九江職業大學藝術學院師生們給現場觀眾帶來歌舞情景表演《為了誰》,再現了27年前軍民攜手共抗“洪魔”的壯舉,喚醒了九江兒女共同的記憶。
九江,江西唯一沿長江城市,因水而興,亦因水而患。1998年,我國南北方江河同時遭遇百年罕見特大洪水。受江湖水位雙重夾擊與洪水長期浸泡影響,九江城防大堤4至5號閘口被兇猛的洪水撕開60米缺口,40余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危急時刻,數萬人民子弟兵緊急馳援,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大壩,成功封堵決口,打贏了驚心動魄的九江保衛戰。
“《為了誰》的呈現,是回應九江群眾的深情期盼。”本輪贛超九江主場文藝節目總編導、九江職業大學藝術學院舞蹈教師楊璇告訴記者,贛超開賽以來,主場文藝節目頻頻“出圈”,眾多九江網友紛紛留言,希望在賽場看到這首經典歌曲的改編演繹。
《為了誰》這首歌由歌手祖海原唱,錄制初期,雖演唱技巧到位,但情感還不夠飽滿。為尋找真實感受,祖海深入九江抗洪一線,與軍民并肩奮戰,深受觸動。重返錄音棚后,她以真情實感重新演繹,讓這首歌真正“活”了起來。
參演的120名師生中,有30多人來自九江本地。今年36歲的九江職業大學藝術學院聲樂教師謝瀟是主唱之一。“我是土生土長的九江人,1998年我9歲。我看見解放軍戰士們肩扛沙袋,在烈日下奔走,滿身泥污,肩膀磨破了,雙腿泡得發白發皺,卻一聲不吭。”讓他印象最深的是,酷暑難耐,九江百姓自發組織起來,給解放軍送水、送西瓜、送綠豆湯。洪水退去,解放軍撤離九江,全城百姓走上街頭,夾道送別,許多人泣不成聲。謝瀟跟著父母擠在人群中,踮著腳望向緩緩駛離的軍車,那一刻他明白了什么叫“軍民魚水情”。
為了真實還原當時的場景,主創團隊多次走訪九江九八抗洪展陳館等地,搜集了大量資料。“我們還觀看了市里創排的以九八抗洪為背景的歌舞劇目,吸取了其中的表演設計與情感表達方式。百姓對解放軍的那份情,不只是感謝,而是親人般的依賴。”楊璇說,“因此,我們特別設計了群眾在抗洪一線為戰士們送綠豆湯等細節,這些都是從當年真實畫面中提煉出來的。”
看臺上,許多觀眾早已熱淚盈眶。副歌響起,越來越多的人站起身來,點亮手機閃光燈,齊聲合唱。歌聲愈發響亮,也愈發整齊,點點燈光匯聚成璀璨星河。孩子們奮力揮動著應援棒,整個觀眾席同頻共振。
表演結束,全場高呼“九江加油”,聲浪響徹體育場上空,久久不絕。
一首歌,一座城,一段記憶,一種精神。一場場比賽所展現出來的榮耀,不僅屬于綠茵場上拼搏的球員,更屬于這座城市的每一位守護者。
近年來,九江深入挖掘抗洪精神主要誕生地的獨特資源,持續開展“九八抗洪口述史”“童心護安·共筑防汛墻”等主題活動。同時,設立抗洪精神研究中心,組建專家庫,出版抗洪題材作品,編排抗洪題材文藝節目,并通過主題宣講、報告會等形式,推動抗洪精神進企業、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以贛超為契機,九江將體育賽事與紅色教育相結合,開展知識競賽、快閃、百姓故事匯等群眾性活動,吸引游客和市民在感受賽事激情之余,沉浸式體驗抗洪歷史,讓抗洪精神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全媒體記者 梁振堂 周亞婧 唐文曦)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全來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