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場觀禮 見證偉大

來源:  江西日報     |    日期:  2025年09月04日     |    制作:  賈辛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編者按

9月3日上午,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以盛大閱兵儀式,同世界人民一道紀念這個偉大的日子。我省多位全國先進模范人物代表受邀赴京觀禮,現場見證這一偉大歷史時刻。

當日,江西日報特派全媒體記者通過現場采訪、視頻連線等形式,走近受邀觀禮代表,傾聽他們在觀禮現場的所見所感。

全國勞動模范劉亮:

“國之重器,源于匠心;復興之路,始于實干”

▲劉亮在觀禮現場。(受訪者供圖)

“今天,我作為一線產業工人勞模代表,受邀在天安門廣場觀禮閱兵儀式,感到非常榮幸。”說起閱兵觀禮的感悟,江西銅業股份有限公司貴溪冶煉廠硫酸車間副主任劉亮難掩激動。這位前不久被授予全國勞動模范榮譽稱號的技術帶頭人,不僅在有色冶煉領域書寫著創新答卷,還從閱兵儀式中汲取著奮進力量。

深耕有色冶煉行業20余年,劉亮始終以“敢啃硬骨頭”的韌勁破解技術難題。面對國外長期技術封鎖,他帶領團隊日夜攻關,在高溫、高酸的艱苦環境中反復試驗,最終突破關鍵技術壁壘,為我國有色冶煉裝備國產化打下堅實基礎;秉持“綠色發展”理念,他牽頭研發的多項環保技術,大幅降低了生產過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讓冶煉車間實現“廢氣變資源、廢水再利用”;著眼“智能制造”未來,他主導研發的全國首套大型汽車智能裝酸系統,將傳統作業效率提升3倍,用科技為行業轉型升級注入新動能。

“閱兵儀式上的先進裝備,令人印象深刻。”作為軍迷,劉亮對閱兵儀式上展示的新裝備格外關注,“每一款國之重器亮相,我都看得格外仔細,心里滿是驕傲。”他坦言,觀禮時最深刻的感悟,是讀懂了“工人手中活”與“國家硬實力”的緊密聯結,“從車間里的冶煉爐到閱兵場上的裝備,背后都是無數人腳踏實地的鉆研與堅守。國之重器,源于匠心;復興之路,始于實干。”

“接下來要做的,就是要把這份感動轉化為干勁,帶領團隊攻克更多技術難題,用實打實的業績,為產業發展、經濟社會建設再添一把力!”劉亮的話語樸實有力,道出了一名勞動模范最真摯的初心與擔當。

全國道德模范甘公榮:

“這一刻,作為中國人,我覺得非常幸福”

▲甘公榮接受記者采訪。(受訪者供圖)

“這一刻,作為中國人,我覺得非常幸福。”9月3日,現場觀禮閱兵儀式后,全國道德模范甘公榮難掩心中的激動與自豪。

在受閱方隊中,聯勤保障部隊方隊尤其讓甘公榮熱淚盈眶。作為“將軍農民”甘祖昌的女兒,在她的童年記憶里,既有《南泥灣》的優美旋律,也裝滿了父親與戰友們奮斗的故事。1941年,時任八路軍一二〇師三五九旅供給部副部長的甘祖昌隨三五九旅戰友們進駐南泥灣,在荒無人煙的陜北高原上,他們一手扛槍保家衛國,一手握鋤開墾荒地,用汗水與毅力把“處處是荒山”的貧瘠之地,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也在歲月中刻下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坐標。

“今天的閱兵儀式,讓我想起父親當年的光榮歲月。”甘公榮動情地說,“先輩們用熱血鑄就的奮斗精神一脈相承,我們要將使命刻在心中、把本領練到過硬,為黨和人民再立新功。”

觀禮臺上的震撼與感動,化作了甘公榮今后的行動方向。談及未來的打算,她說:“回家后,我會把這次閱兵帶來的震撼與感動,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她說自己既要繼續當好“紅色故事講解員”,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也要堅持做好志愿服務,把“幫助別人、快樂自己”的志愿服務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閱兵儀式上的每一面旗幟、每一聲吶喊,都激發了我心中更強烈的使命感。”甘公榮說,她會把這份使命感融入工作的每件小事當中,用自己的微薄之力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添磚加瓦,不辜負這個偉大時代,也不辜負父輩們用犧牲和奮斗換來的今天。

全國先進工作者付秀秀:

見證祖國強大,觸摸歷史厚重

▲付秀秀在觀禮現場。(受訪者供圖)

“受邀現場觀禮閱兵儀式,我既見證了祖國的強大,也觸摸到了歷史的厚重。”來自高安市筠陽街道的付秀秀,面對記者采訪時難掩激動與榮幸,“此次能作為全國先進工作者代表現場觀禮,這份榮譽讓我格外珍視,更打心底里覺得幸福。特別感謝黨和國家惦記著我們這些扎根一線的基層工作者。”

坐在觀禮席上,付秀秀的內心始終被滾燙的家國情懷包裹。目睹受閱方隊氣勢如虹地通過天安門廣場,每一個整齊的步伐、每一聲鏗鏘的吶喊,都讓她心潮澎湃,心中的愛國之情愈發濃烈。“那一刻,心中對祖國強大的自豪、對歷史厚重的敬畏,變得更加真切。”付秀秀說。

“雖然曾經幾次到過北京,但此次進京的感受格外不同。”付秀秀告訴記者,走在首都街頭,莊嚴肅穆的氛圍撲面而來,仿佛整座城市都在為這一重要時刻蓄力,當看見天安門廣場飄揚的國旗與忙碌工作的人們,她心中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愈發濃烈。

這份觀禮時的震撼與感動,也讓身為基層黨務工作者、同時承擔基層宣傳干事職責的付秀秀,對自身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知。她坦言,現場感受到的國家力量,讓自己深感責任重大:“回到工作崗位后,我會帶著這份鼓舞,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社區工作,帶領干部群眾一起,把社區建設得更和諧、更安定、更宜居。”

全國模范教師肖惠文:

把這段經歷講給學生聽,陪他們茁壯成長

▲肖惠文在觀禮現場。(受訪者供圖)

“我要把這段經歷講給學生聽,讓這份力量陪他們茁壯成長。”9月3日,全國模范教師、泰和縣水槎鄉中心小學音樂教師肖惠文,受邀現場觀禮閱兵儀式,接受記者采訪時話語里滿是激動之情。

身旁是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禮嘉賓,眼前是步伐鏗鏘的受閱方隊和列陣而出的先進裝備,國家強盛的模樣在眼前鋪展,肖惠文的內心激動不已。此次赴京,他特意帶上了那支陪伴自己多年的竹笛。這支竹笛,見證了他在鄉村課堂上帶領孩子們觸摸音樂的溫度。

肖惠文深耕畬鄉教育七載,始終將當地畬族文化與竹笛教學相融合。他手把手教600余名山里娃制笛、學笛、吹笛,讓清脆笛音穿透大山;利用寒暑假開設“線上+線下”課堂,組織竹笛比賽,為孩子們搭建展示舞臺。他組建的“竹韻水鄉竹笛隊”聲名漸起,被媒體廣泛關注;他與江西師范大學鄔成香教授及學生聯袂演繹的《映山紅》,登上2022年“僑聯四海 情滿贛鄱”元宵晚會,向全球傳遞中國鄉村的音樂之聲。他的育人故事,還被拍成電影《音樂課》,搬上大銀幕,在全國公映。

這份對教育的熱忱,與對祖國的深情緊緊相連。肖惠文告訴記者,此次進京觀禮閱兵儀式,是他莫大的榮耀。9月2日晚,他特意帶上竹笛,來到北京的繁華街頭,吹響《歌唱祖國》《我和我的祖國》等旋律。“我想用笛聲,把對祖國的熱愛傳遞給大家。”他說,回到三尺講臺,不僅要講好觀禮的所見所感,更要繼續陪伴孩子們向陽生長。

全國“兩優一先”代表閔嗣生:

“對我而言,這是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

▲閔嗣生在觀禮現場。(受訪者供圖)

“對我而言,這是一堂生動的思政大課。”閱兵儀式結束后,全國“兩優一先”代表閔嗣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仍激動不已,“這場閱兵儀式讓我對教育的使命與擔當有了更深體悟。”

閔嗣生是奉新縣教體局黨委委員、奉新縣第一中學校長。從教29年來,他始終把自己當作一盞燈,點亮在奉新縣的教育教學一線,在黨務工作崗位上,他始終把黨建責任記在心上、抓在手上,以務實的工作和突出的業績,書寫了一名黨員對黨的絕對忠誠和責任擔當。

“此前,雖然我多次來過北京,但此次以教育工作者身份受邀觀禮閱兵儀式,意義截然不同。”為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閔嗣生赴京前,特意重新研讀抗戰史料。當讀到《抗戰家書》中吉鴻昌“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的絕筆、趙一曼給兒子“希望不要忘記你的母親是為國而犧牲的”的家書時,閔嗣生幾度哽咽,肅然起敬。“這些用生命書寫的抗戰家書,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我課堂上的鮮活教材。通過它們,能讓學生深刻理解今日的和平安寧來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鮮血換來的。”

“觀禮閱兵儀式,讓我深切體會到民族凝聚力與國家自信。”閔嗣生說,坐在觀禮臺上,看著受閱方隊英姿颯爽地走過天安門廣場,看著先進武器裝備隆隆駛過,看著戰機翱翔藍天,自己深深感受到國家的強盛和民族的偉大復興。“我將帶著這份莊嚴與感動,回到三尺講臺,讓閱兵儀式所承載的精神化作育人的春雨,細細滋潤每一名學子的心田。”閔嗣生說。

白求恩獎章獲得者游志鵬:

“能生活在這樣偉大的祖國,何其有幸”

▲游志鵬在觀禮現場。(受訪者供圖)

“能生活在這樣偉大的祖國,何其有幸!”9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觀禮閱兵儀式后,全國衛生健康系統白求恩獎章獲得者、南昌大學附屬眼科醫院院長游志鵬難掩激動,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自己的心聲。

“受閱方隊堅定的步伐、堅毅的口號令我尤為感動。這份堅定和堅毅,源自對黨對人民矢志不渝的忠誠基因,代代相傳。”在與記者視頻連線中,游志鵬話語里激蕩著對革命先輩浴血奮戰的崇敬,也飽含著對“人民至上、生命至上”這一神圣囑托的深刻體悟。

今年3月31日,游志鵬榮獲國家對衛生系統模范個人的最高行政獎勵——白求恩獎章。作為一名眼科醫生,他始終戰斗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從醫30余年來,他不斷研究新技術,致力于為患者帶來光明,也帶領我省眼底病學攀登上一座又一座高峰。國雖有界,醫者無疆,作為醫院院長,游志鵬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參與援建中乍眼科中心,通過專家常駐、開展“援乍光明行”、技術指導等組合模式,幫助當地建立眼科規范化診療體系,架起了中非民心相通的友誼橋梁。

白求恩獎章不僅是一份榮譽,更意味著沉甸甸的責任與擔當。當日17時30分,游志鵬帶著觀禮的激動與榮光,登上了返回南昌的飛機。“匆匆返程,只為不耽誤明天的坐診。”游志鵬說,“我會將這次觀禮閱兵儀式感悟到的‘人民至上’,落實在日常工作中,化作守護群眾光明的實際行動。”

編輯:賈辛

校對:王小明

審核:朱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