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時平:六年尋跡“上饒大救援”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08月28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風雨如磐的太平洋海面上,一架B-25轟炸機從“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甲板騰空而起。美軍中校杜立特駕駛1號機駛向日本,準備完成低空突襲。描繪這一場景的畫作《吉米領路》誕生于二戰時期的德軍戰俘營中,由11號機組機長格林寧上校用頭發、樹枝和咖啡繪制。2021年,14機組領航員詹姆斯·馬西亞的兒子托馬斯·馬西亞以水彩創作了一幅紀念杜立特行動的畫作,名為《父親與營救他的廣豐村民》,畫中場景是在廣豐吳村的自家山村祠堂前,他父親與營救他的村民緊緊站在一起。
如今,兩幅相隔近80年創作的畫在上饒市博物館的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專題展中展示,共同拼合1942年4月那場杜立特行動的完整歷史輪廓。
成功展出的背后,是歷史學者羅時平和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成員,用六年的田野調查拂去歷史塵埃,讓這段生死救援得以重現。

羅時平,江西上饒人,今年71歲,江西師范大學78級歷史系畢業,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榮譽會長。
長期研究上饒抗戰史,近年來持續深入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發生地,挖掘中美聯合抗戰的記憶,發表了多項研究成果。

參與挖掘這段歷史的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成員(從左至右:蘇綱青、商建榕、羅時平、汲軍、徐協國)
一場專題展 六年調查路

8月14日一早,71歲的羅時平來到上饒市博物館“血與火鑄造的友誼——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專題展現場。
90平方米的展廳里,時間被悄然折疊。1942年4月18日,美國為報復日本偷襲珍珠港,發動杜立特行動,美國空軍中校杜立特率領16架B-25轟炸機從航母起飛,首次奔襲日本本土進行轟炸。后因聯絡不暢與油料不足,75名美軍飛行員在贛浙等地棄機跳傘。中國軍民冒死救起64名美軍飛行員送達后方,創造二戰史上的救援奇跡。其中,上饒群眾肩扛竹轎護送美軍傷員,舊城的石板路上,中美兩國軍民并肩而立,鏡頭定格下了這些寶貴的瞬間。一個從鄱陽湖湖灘草洲找出的美軍飛行員制式水壺,陳列在展廳一角,見證著那段烽火中的歲月。

美國飛行員跳傘獲救后,政府組織民眾冒雨用轎子將他們送去縣城
過去的六年時間里,羅時平帶領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成員自費進行田野調查和口述史整理,在廣豐、玉山、鄱陽等地尋找參與救援的軍民后人,發掘出了大量史料和文物,將散落民間的記憶碎片與實物證據整合為系統性研究成果,這次專題展展出的史料和文物還原了那段救援行動完整的歷史圖景。

美國飛行員與廣豐青年在府前街合影
這是一項艱難的歷史重構之旅。作為秘密行動,杜立特行動實施一年后,總部設在上饒汪家園的《前線日報》在文章《進攻敵心臟》中提到了相關內容,并分析認為,中國軍民的救援招來了日軍猛烈的報復。日軍發動浙贛戰役,無差別轟炸、細菌戰接踵而來,25萬名中國人因此遇害。但關于中國軍民在救援中的付出,卻鮮有記載。

美國飛行員當年拍攝的一張照片中,可以看到上饒廣豐當年街景
20世紀90年代,羅時平曾用半年時間埋頭于多家檔案館的故紙堆中,遍閱《前線日報》,做了大量筆記,關于這一歷史“空白”,始終縈繞在他心頭。直至2018年,美國杜立特突襲者子女協會成員馬西亞先生第一次來到中國,他懷揣著父親珍藏半個多世紀的照片和名片集,期望借此找尋當年冒死救助父親的恩人后代。

2018年,羅時平與美國飛行員后代托馬斯·馬西亞相識
2018年,在浙江的杜立特行動紀念活動中,羅時平聽馬西亞講起其父親的上饒往事,也見到那些首次漂洋過海來到中國的老照片。第一次如此接近這段過往,羅時平決定重啟這段塵封的歷史。
再現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

盡管有來自美國的檔案線索的支持,但杜立特行動在上饒的歷史研究依舊面臨困難:年代久遠、親歷者離世、遺址損毀嚴重。幸運的是,在上饒,羅時平的身邊還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歷史學者和愛好者,他們平均年齡超60歲,自愿組成了一支民間調研隊伍。

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成員在野外尋找飛機殘骸
婺源縣紫陽鎮梅林錫源村、鄱陽縣游城鄉朗埠村、上饒市廣豐區吳村鎮、上饒市廣信區五府山鎮,對應著12號、13號、14號、4號和5號機組的墜落之地,也勾勒出羅時平團隊六年的研究軌跡。無論是嚴寒酷暑,還是風霜雨雪,每次趕赴現場,往往有四五名研究員,帶著一摞厚厚的史料,有時候還要背著沉重的金屬探測設備。

他們鉆入人跡罕至的森林,腳下是腐葉,頭頂是密枝。探測器偶爾發出聲響,刨開泥土,挖出一塊銹蝕、變形、毫不起眼的鐵片。然后,是更漫長的跋涉。羅時平回到案頭,對著燈光,在檔案記載、親歷者后人口述與殘片間反復比對,最終確認這片殘骸曾屬于歷史的哪一個位置。

飛機殘骸

飛機殘骸
現如今,上饒的很多鄉間公路空曠,它們在一片片山林、水田間蜿蜒伸展,連接起一個個曾經歷過硝煙戰火的村莊。80多年前,這里的村民只能步行出門,在泥路上用竹轎把美軍傷員轉移到安全地帶。
每走過一個相關村莊,羅時平團隊都會停下,拜訪親歷者以及后代。時過境遷,那些伸出援助的雙手早已垂下,當年的孩童也已變得白發蒼蒼,在老屋里細細辨認、回憶照片中的往事。距鄱陽縣70公里的朗埠村,其舊址曾于1998年被洪水淹沒,全村則搬遷到1公里外的高地上。
朗埠村村民盧啟邦曾參與營救美國飛行員,羅時平一行來到該村后,與盧啟邦的后代特意返回老屋,翻找出了一只墜機飛行員留下的水壺。水壺的主人是13號機組副駕駛諾布洛克,盧氏族人用茶和蛋糕招待了墜落于村莊附近的美軍。諾布洛克回憶,當時,有一名青年人一把抓住他的胳膊,指著下游方向猛烈搖頭,他模仿機槍掃射的聲音,把手放在胸口作痛苦狀向后倒下。后來,諾布洛克才明白,當時日本士兵在下游,離他們只有3公里。

在鄱陽縣朗埠村,美國飛行員諾布洛克留下的制式水壺和水杯
諾布洛克是馬西亞父親于20世紀90年代居住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圣安東尼奧的密友,隨著調研的深入,18位機組成員在上饒獲救的細節越發清晰:中國群眾如何幫助飛行員處理傷口、飛行員給官冬香等小孩遞糖果……馬西亞帶來的名片和照片里,廣豐杉江中學英語老師俞百巖、軍醫陳寶驄等參與救援者及其后代的信息也被一一尋得,甚至連《前線日報》總編輯宦鄉在上饒的一段經歷也因此被填補。

羅時平團隊找到了村民官文清的三個子女,他們辨認出美國飛行員西姆斯當年拍攝照片中的人物

村民官文清的女兒官冬香(中),當年站在美國飛行員西姆斯身后
遺憾的是,馬西亞父親跳傘下山后,遇到的那名卷著褲腿、護送其到鄉公所的年輕人,消失在了檔案和村民的記憶里。2024年,馬西亞在贈予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的水彩畫中,把這位未在歷史上留下姓名的年輕人,畫在離父親最近的位置。

美國飛行員后代托馬斯·馬西亞畫的一幅水彩畫《父親與營救他的廣豐村民》
緬懷歷史賡續友情

2022年4月18日,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籌備了“紀念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80周年”中美視頻會議。在上饒主會場與南昌、鄱陽,還有美國華盛頓、亞利桑那、佛羅里達六地,大家通過分屏拼接,在大屏幕中完成了一次穿越八十載歲月的合影。
后來,馬西亞來信告訴羅時平,他們正籌劃在美國哥倫比亞市建立杜立特突襲博物館,希望能與上饒合作,將上饒的博物館與他們未來的博物館聯系起來。雙方默契約定,彼時就是再相逢時。

美國飛行員后代托馬斯·馬西亞給廣豐村民寫下感恩信
很長一段時間,羅時平都在持續給各級相關部門寫信反映,希望建設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紀念設施。
2023年12月,上饒市啟動建設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展覽館項目,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也收到了協助籌備的邀請。羅時平將耗時六年的研究材料整理后,交出了一份3萬字的展陳大綱和280張珍貴的歷史照片。遺憾的是,由于現實條件限制,直接展出內容的僅剩4000余字,其余內容只能通過電子屏幕展示。
開館設展不僅是為了實現一次跨越時空的重逢。在美國飛行員記錄的上饒老照片里,羅時平看到的是兄弟姐妹齊聚的大家庭。如今村莊還在,只是一些抗戰記憶隨著老一輩離去而消逝。直到羅時平一行人上門,部分救援者后代驚訝道,原來父輩有這樣一段從未提起經歷。“歷史文脈代代傳,我們不去研究和講述,這段歷史就要被后輩遺忘了。”羅時平說,他的研究成果《上饒救援杜立特》也即將出版。
除在專業領域出版著作外,羅時平通過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讓“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專業歷史工作也在民間“熱”起來。研究會成員在微信公眾號中公布自費調研的新內容、新成果;他們尋求社會平臺合作,制作杜立特行動救援的紀念信封;舉辦圖片巡回展,把歷史搬進社區、校園……
如今在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的持續努力下,杜立特行動上饒救援已成為廣為人知的傳奇故事,每年有很多中外媒體予以報道,人們熟知那些被挖掘出的救援故事,也緬懷創造這段歷史的中美英雄。而對于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而言,工作還未結束。
今年,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啟動了新一輪的尋找細菌戰被害者行動,這又是一場與時間的賽跑。

來源:新法治報·贛法云客戶端(文/圖 王政 記者吳強 圖片由上饒市抗戰文化研究會提供 手繪/胡倬銘)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程乘玉
終審:毛小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