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常駐指導 助企減負增效
南昌小藍經開區創新“三位一體”管理模式為企業提供無死角安全防護
來源: 新法治報·贛法云 | 日期: 2025年08月15日 | 制作: 聶琪 | 新聞熱線: 0791-86847870


入企檢查
“作為有限空間的作業場所,現場未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入口處也沒有展示操作流程規范和安全風險告知牌。”日前,南昌小藍經開區應急管理局執法人員聯合常駐專家檢查某工貿企業時,發現了此類問題。依據《工貿企業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規定》,執法人員當場責令限期整改,專家同步向企業講解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和操作規程。
這是南昌小藍經開區創新“檢查+指導+服務”“三位一體”安全管理模式的日常場景。自2023年初通過政府采購引入專業力量后,8名常駐專家深度融入企業安全生產監管工作,截至目前,已排查企業2075家(次),發現并整改隱患8240處。
精準施策解難題
在入駐南昌小藍經開區的企業中,工貿企業占比95%,其余5%為危險化學品企業、物流倉儲企業、加油站等。面對轄區企業的安全需求,專業力量成為破題關鍵。
今年7月,某涉氨制冷企業迎來轉型阻礙——液氨制冷機房所有設備需拆除。南昌小藍經開區應急管理局專家組聞訊而動,在制冷機房中完成了拆除方案安全技術診斷:液氨回收環節是拆除工作的核心重點,需遵循液氨制冷工藝原理和流程,并做好現場防火、防爆、防中毒應急處置措施和應急物資配備與應急處置人員安排。制冷系統內大部分液氨抽排至專業機構液氨槽罐車內,系統殘余液氨排入緊急泄氨水池中,水中氨氮凈化達標后排入園區污水處理系統。從前期規劃到后期驗收,該機房設備僅用一周時間便被成功拆除。
在一次檢查中,南昌小藍經開區一家涉氨制冷企業被指出存在設備陳舊問題。該企業安全主管楊某查詢相關資料后發現,更換設備需一大筆費用,還得停工停產一段時間,設備更換預算讓他徹夜難眠。
“能否找到第三條路?”帶著企業期盼,專家組深入車間,通過現場觀察發現,依據《冷庫設計規范》和《氨制冷企業安全規范》,提出可在不整體更換設備的前提下進行整改,一套新的整改方案應運而生。
“多虧了專家手把手指導,既快速有效解決了整改難題,也保障了生產安全,替我們節省了100萬元的費用。”該企業相關負責人說。
“火眼金睛”除隱患
專業視角讓隱蔽風險無處遁形。
近日,江西太平洋電纜集團有限公司邀請南昌小藍經開區應急管理局執法人員和行業專家進企業開展安全檢查。
據悉,該公司前身是江西省江南電線廠,始建于1997年,廠區工藝設備設施和安全管理理念是基于當時的法規標準和認識水平建立的。
“日常事務繁雜易疏忽,通常都是哪里出現問題就去處理哪里。”該公司安全員坦言,對于設備本質安全、電氣線路敷設規范這類需要專業深度和系統梳理的問題,或者一些因日久見慣而被忽視的舊設備細節,確實存在“燈下黑”或者有心無力的情況。
專家指出,該公司的風險點集中在與設備密切相關的機械傷害、物體打擊以及用電安全(觸電)。根據電纜的生產工序,專家緊抓固定設備與移動設備,發現擠塑機凸輪軸未加保護罩、行吊防脫鉤裝置損壞等問題,隨后依次講解隱患帶來的危害并指導如何整改。
南昌小藍經開區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專家憑借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能精準發現企業安全隱患并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執法人員依法監督管理企業整改情況,以此督促提升企業安全生產水平,為轄區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安全保障。
普法培訓強根基
近期,南昌小藍經開區應急管理局組織執法人員與專家走進轄區工貿企業,開展安全生產培訓。“通過業務指導和案例分析,我們排查、消除隱患的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某企業負責人表示。
針對企業遇到問題不知如何適用法規等難題,執法人員在檢查時,會同專家同步對企業安全管理人員開展應急普法和專題培訓。
“柴油屬危險化學品,叉車需用柴油卻不能正常上路,貨物怎么裝卸?”近期,該局危化科工作人員與專家到某物流企業開展安全宣傳時,企業員工提出了這樣的困惑。
工作人員耐心解答:“依據最新的《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你們企業沒有儲存柴油的經營許可和資質,可將叉車‘油轉電’過渡——拆除原發動機,替換為電機、鋰電池、控制器及必要線束和儀表盤,這樣能兼顧效率與環保。”
為加快解決柴油許可過渡期的問題,危化科工作人員多次走進相關企業,結合《關于認真做好柴油安全許可有關工作的通知》等政策解讀文件,以及國家補貼政策,勸說使用傳統油叉車的生產經營單位進行更換。
(文/圖 周美夢 首席記者胡榕)
編輯:聶琪
校對:王小明
復審:程乘玉